2018-03-12 15:37:39
公告

尊敬的用户:

因平台升级改造的需要,原成果申报平台即日起停用。第六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启用新平台:https://www.shebeiyiyuan.com,请重新登录注册。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专家服务中心
2024年1月22日

打开新平台
首页  >  创新成果  >  基于RCM体系的地铁列车全寿命周期管理

基于RCM体系的地铁列车全寿命周期管理

完成单位: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登记编号:ZSCX-D4-G-T-3      登记年份:2020      登记日期:2020-09-21

项目概况

一.立项背景

为响应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三个转型”发展战略,、车辆分公司将在“文化统帅、资源统筹、标准统一、专业统领”理念指导下,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车辆分公司管理向车辆专业管理转变,从经验化向理论化转变,从以修为主向管修并重转变。车辆分公司将逐渐从以日常维护为核心的单线管理模式,调整为列车全寿命现场管理及维护为核心的区域化管理模式。

基于此目标,车辆分公司决定利用分公司部件维护的资源统筹优势,率先在17号线实施车队全寿命周期管理,并培养一支优秀的车辆专业管理团队。

随着环境及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目前实施的维护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低级修程(日检与均衡修)与高级修程(架大修)脱节。

二是车辆运营情况的不一致导致存在实际意义上的过修与欠修。

三是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时间间隔以及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维护项点编排困难的问题。

既有的维护模式,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工及物料的消耗,在车辆维护成本逐年紧缩的情况下,维护开展会越发捉襟见肘,维护及运营质量保证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项目目标:

1)提高列车可用率

2)提高列车可靠性

3)提高成本管控能力,解决各级修程重复工作多、高级修程费用不均衡、6-9年维修间隔项点无法均衡的问题

4)形成全寿命车队管理综合维护模式样板工程

5)有效利用智能运维系统,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二.实施原则

规程是基础、计划是核心、执行是关键、成本是重点

三.创新成果内涵

全寿命车队管理综合维护模式以规程为基础,由计划系统生成动态的维护计划,使用移动点巡检系统以及各辅助系统执行维护计划,最后由数据系统收集列车及维护信息,对规程、计划系统以及执行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全寿命车队管理综合维护模式进行不断地优化。

四.创新成果主要做法

(一)基于RCM体系的全寿命周期规程

全寿命周期规程创新点:

1)以最小可更换单元展开,有利于开展对各部件的精准维护

2)维护周期从设备本身属性出发,结合工艺便利性等因素形成工作包,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3)通过对于列车设备的评估,不断优化维护内容及维护周期

4)通过智能运维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根据设备状态进行维护

5)将高级修程均衡到日常维护中,避免了不同等级修程的重复维护,解决了各设备维护条件不一致导致的过欠修,有效利用了运营窗口时间,平衡作业内容。达到了减少物力成本、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及列车可用率的目的

(二)计划编排

维护计划是实施整个17号线车队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核心。维护计划的生成来源于规程基线、列车运营基础数据预测以及固定维护资源。

由计划系统生成维护计划后,对维护周边资源提出明确的需求,包括工具、物料及工艺设备等。工具的采购、物料的采购、备件的准备(包括采购与维护)、工艺设备的维护维护都按照核心计划的节奏执行,人力资源合理分配满足计划需求。

(三)执行落实

移动点巡检系统负责接收维修计划管理系统的维修处理的工单,根据计划任务综合判断维修条件并推送相关维修任务给予维修人员执行。

整体作业流程如下:

1)导入作业指导书,用于指导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2)由计划系统导入维修任务

3)由鹰眼系统导入检修员工行为

4)由物料系统导入作业所需物料

5)移动点巡检将作业所需资源反馈至施工资源管理人员

6)计划审核,批准后将任务通过移动端下发至相关作业人员

7)作业人员根据下发任务进行作业,作业完成后通过移动端将作业结果反馈至点巡检系统

8)作业完成后,由点巡检系统将维护计划结构反馈至计划系统,用于计划系统的完善优化;将维护信息发送至EAM系统,由EAM系统进行列车数据收集及分析。

五.实施效果

(1)列车进入高级修程后可用率较进入高级修程前仅降低0.5%(传统模式约下降5%)

(2)列车可靠性数据MDBF由6.73提高至16.7

(3)成本消耗降低约10%

(4)人员数量降低约10%

(5)检修效率、检修精度显著提高

基于RCM体系的地铁列车全寿命周期管理已在17号线试行满1年,应用效果良好,并且尚具有改进空间,未来实施效果将更为显著。

六.可推广应用范围

该创新成果可推广至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