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2 15:37:39
公告

尊敬的用户:

因平台升级改造的需要,原成果申报平台即日起停用。第六届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申报启用新平台:https://www.shebeiyiyuan.com,请重新登录注册。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专家服务中心
2024年1月22日

打开新平台
首页  >  领军人物  >  钮海彦
阅读:3907

钮海彦

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199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活跃在轨道交通领域科研生产一线。
      1994年至2009年期间,主要从事轨道交通领域新产品研发,试验论证工作。主持参加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并有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期间发表论文5篇(独著3篇,合著2篇),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独自发明1项,与他人共同发明2项),编制部级标准1项(排名第二)。
     2009年2月始全身心投入到无锡地铁的建设、运营中,负责地铁行车系统的技术管理工作。严格从立项、技术方案、调试方案确定、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系统联调等方面对行车系统进行科学严谨的技术管理。从安全、节能、环保、人性化、高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工作,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多项技术专项论证和决策,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保证了地铁设备系统的功能完备性和安全可靠性。牵头组织实施地铁1/2号线行车设备的系统的联调联试工作,制定冷热滑、动车调试技术、组织方案,保证了地铁1、2号线的顺利开通。
     积极履职深化质效,着力抓好电客车设计工作。开创性的提出针对无锡地铁DC1500V三轨供电制式的特点和线路的实际情况,对线路提出优化要求,吸取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交流方案讨论,最终确定了无锡地铁电客车的主电路方案,并对电客车洗车机进行了优化设计。结合当时国内外技术现状,对电制动地面能量吸收装置进行了多方调研和科学认证,明确了电客车电制动能量的吸收方案。优化电客车车下设备悬挂、控制管线的布置方案,极大的提高运营检修的便捷性。积极促进设备国产化的研发试验工作,既降低了建设、运营成本又对运营维护带来了选择空间,减少关键设备、技术受制于国外企业的情况,提高维护维修效率。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无速度传感器技术,IGBT的推广试用、验证工作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壁垒。推进车钩国产化项目,并获得中交协的评审,开展车载变频空调的节能验证,为后续项目选型提供有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从设备设施的全寿命成本、可用性、可维护性的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考虑系统解决方案。蓄电池选用铅酸还是镍镉电池的问题,地板布选材问题,列车动态地图方案选择、照明灯具控制方式、降噪方案等问题,都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从使用寿命、性能指标、采购维护成本、以及市场应用成熟度等角度全方位论证,最终确定定型方案。为了满足乘客对于乘车舒适度的要求,在车辆设计过程中,针对车辆外观与内装、乘客信息显示等方案,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对比。地铁1号线车辆的工业设计经历了无锡特色元素收集、草图描绘、多方案比选、色彩优化等环节,前后历时半年之久,最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月亮门造型和无锡首字母W造型外观。
      精心组织,提前完成行车系统调试工作。以“技术分析到位、框架搭建到位和结果反馈到位”为工作指导方针,带领项目团队顺利完成行车系统与轨道。供电系统的联调联试工作,完成车辆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的调试和验收工作。精心组织试运营评审的系统试验测试,通过方案讨论就测试内容、测试线路、测试条件与评审专家充分沟通,确定测试实施方案,公司内部充分交底,合理筹划,精心组织圆满、高效完成1、2号线的试运营评审的试验测试工作。为无锡地铁1、2号线的开通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锡成为全国首个双线同年开通的城市,并获得国家建设金奖和市腾飞奖。
     创新理念深化培育,促进运营技术科学发展。对司机培训系统进行了创新,使该项目成为国内首个能够同时培训电客车司机、车站值班员、站务人员的综合性培训系统。对轨道检测车进行多功能整合研发,使该轨道检测车车成为国内轨道交通首台及轨道检测、三轨检测、限界检测为一体的综合检测车。作为运营分公司“回头看”小组的负责人,作她带领技术人员梳理分析了百余条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类问题,完成专题报告30余篇,提出多项专题技术改进方案,集中解决了安全类问题十余项。其中取消车辆检修车间挂地线方案,采用钥匙管理法,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有效提升车辆日常检修的作业效率;积极推进车辆新线建设和运营技术创新。重点抓好核心设备国产化和技术创新工作,从空调节能技术研究,到列车健康监测系统方案论证,LCU等新技术应用论证,车辆检修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坚持“安全第一、技术可靠、试验到位、有序推进”的原则,在车辆技术改进方面,既不过于保守,也不随意突破,在把握市场前沿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需求,以此推动技术进步,推广工程应用,极大地提升了运营车辆建设、维修技术水平。建立自主大修项目团队和核心部件维修专项研究小组,逐步形成车辆、行车设备和其他关键设备的自主维修能力,实现运营管理创新提效;积极推进自主维修工作,推行隔日检和、均衡修、状态修等新模式,进一步缩短了维修时间,降低了维修成本;探索自主维修作业,组建电子板卡维修试点,开展自主化化设备的深度维修保养工作,全面提升维保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成立劳模工作室,搭建创新研发,弘扬工匠精神平台。
      在无锡地铁建设、运营期间,发表论文6篇(独著4篇,合著2篇),推广填补国内空白新技术1项(牵引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国产化科研项目2项(国产化车钩项目、IGBT工程验证),项目专项策划数项。